□張培元
  湖南邵陽縣委常委、組織部長林彥博最近撰文,批評某些幹部佯裝下基層現象:有的幹部下農村,一身名牌,皮鞋鋥亮,走在田埂上,生怕弄髒;有的女幹部踩著高跟鞋、撐著遮陽傘、包著緊身裙,踏上石坎路左支右絀,鄉親們連連搖頭,“這是城裡人來鄉下跳迪斯科呢”。文中感慨:幹部下基層,要有進廟堂燒香一樣的菩提心,要有回家看父母一樣的孝敬心,只有真心真意下基層,才下得來、蹲得住、處得好。
  (12月1日《人民日報》)
  走基層轉作風,儘管絕大多數幹部是撲下身子、親近泥土,捧著一顆心來、不帶半根草去,能夠與群眾打成一片融為一體。但也有少數人難以真正放下官僚主義的架子,像踢足球一樣踢出了“假動作”,以其滑稽的表演,受到群眾毫不留情的嘲諷。此類不註重調查研究,不瞭解實際情況的調研,是“庸懶散浮拖”的具體體現,不僅會妨礙黨的方針政策落實,更會影響黨群乾群關係,影響幹部健康成長。
  黨員幹部與群眾的關係,是魚水關係而非油水關係,這在創業一代身上得到了生動詮釋。在井岡山時代和延安時代,毛澤東的鋤頭、朱德的扁擔、周恩來的紡車,都是黨的領袖與人民群眾共同勞動、同甘共苦的見證。在著名“山藥蛋派”作家趙樹理的小說《李有才板話》中,我們不難窺見身為縣農會主席的老楊同志,身上集納的創業一代“標準像”——“頭上箍著塊白手巾,身上是白小布衫深藍褲,腳上穿著半舊的硬鞋至少也有2斤半重”,“老楊同志到場子里什麼都通,拿起什麼傢具來都會用,特別是好揚家,大家都說‘真是一張好木掀’(就是說他用木掀用得好)”。黨員幹部怎樣才算真正融入群眾?老楊同志就是典範,不只是衣著打扮、行為舉止與群眾難分彼此,乾起農活來也毫不手生,這樣的幹部自然能夠與群眾“無障礙交流”“零距離溝通”。
  與老楊同志相比,現在不少幹部身上官氣較濃、嬌氣傲氣戾氣漸重,而“土氣”“地氣”卻顯得極其稀缺,“田埂迪斯科”出盡官場洋相,一個小小動作亦暴露了某些幹部與民眾情感的距離太遠、服務基層的能力不足。
  下基層要做足做實做好功課。當然,做好有關備課,並非“急來抱佛腳”,而是要把提升生產勞動能力、保持身上的“農味”作為一種基本素養。只有像老楊同志那樣隨手拿起農具就能幹活,老百姓才能敞開心扉、真心結交這樣的幹部朋友。
  (原標題:踩著高跟鞋走田坎的姿勢不美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y99yyuom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